徐立凡:CPI新低不是货币政策依据

2012年11月10日05:19  京华时报

  CPI新低不是货币政策依据

  本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

  10月CPI和PPI交出的良好成绩单,不能成为放松经济转型的理由,否则,经济的“受迫性”一面可能在今后成为重大制约因素。

  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了10月经济数据,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(CPI)同比上涨1.7%,涨幅创33个月新低;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(PPI)同比下降2.8%,环比上涨0.2%,15个月来首次回升。

  两个关键数据,再次验证了经济整体转暖趋势:CPI新低,解除了对通胀的担忧,拓宽了近期经济调控的空间;PPI回升,说明此前实体经济的去库存化已经结束,重新趋于活跃。鉴于已近年底,这两个数据也预示,完成全年经济增长和通胀管理这两个目标都有了保证。

  但也需看到,10月经济数据有其特殊性的一面。从CPI看,10月处于农产品收获旺季,因此蔬菜、肉类价格下降有季节性因素。同样,10月是外贸企业接交欧美“圣诞订单”的旺季,PPI回升也有“年关”因素。这种回升尚且不能视作是趋势性的。

  因此,到目前为止,还得不出经济良性增长势头已经确立的结论。事实上,CPI新低和PPI尚未转正,还反映出经济运行的另一面,即国内市场消费能力仍然不强,总体需求仍然偏弱。尽管随着年关将至,国内市场将掀起一轮消费热潮,并可能带动CPI从“1时代”重归“2时代”,但CPI和PPI的反向运行这种背离,未必会结束。工业品市场真正转暖,有待于更多的宏观政策和环境变化。这其中,基建投资规模有多大至关重要。

  价格指数的低和中国制造的“热”,与国内市场仍有较大脱节,而是过多依赖于季节性因素、外部环境和内部投资。因此,10月CPI和PPI交出的良好成绩单,不能成为放松经济转型的理由,否则,经济的“受迫性”一面可能在今后成为重大制约因素。

  事实上,新的制约因素正在生成——欧债危机风波未平之时,美国的“财政悬崖”又将到来。如果“财政悬崖”对市场的冲击在明年2、3月份出现,将很快传导到中国的经济指数中。对此,需要未雨绸缪。

  由此看今后的政策变化,主线一定不是以今年以来一直处于低位的CPI为主。央行频繁采取逆回购方式调剂社会资金量,而不是采取更加激进的降息政策,已表明了这一态度。因此,尽管CPI处于低位,但不代表降息时代的到来,除非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,否则谨慎仍可能是主要基调。

  真正应该激进的是财政政策。将于年内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,是财政政策改进的主要体现。此外,减少政府支出、减轻企业税负,也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。只有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,良好的经济数据才能具有更高的稳定性。

  相关报道见今天34版

  (原标题:CPI新低不是货币政策依据)
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  • 新闻温家宝:任内办好两件事今后5年应抓3件事
  • 体育NBA-洛杉矶湖人宣布解雇主教练迈克-布朗
  • 娱乐刘欢确认退出好声音 身心疲惫情感透支
  • 财经消息称油价新机制敲定 4%涨跌幅或取消
  • 科技多方证据表明亚马逊Kindle最早本月入华
  • 博客42年河南饥荒揭秘 吉杰:拒绝好声音
  • 读书伟人也单身:历史上十大著名光棍(组图)
  • 教育超6成大学生接受2000月薪 中国教育盛典
  • 育儿9岁女生孝德课上跪求爸爸原谅(图)